莞湘文化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莞湘文化 > 邵阳布袋戏:一个人的“剧团”
邵阳布袋戏:一个人的“剧团”
发布者:邵商企业服务中心时间:2018-6-30浏览量:1545

  时值冬闲,湖南省邵阳县布袋戏艺人唐平清挑着一副“戏班子”走在黄塘乡的田垄间,又开始辗转邻村的表演戏码。他在屋场前打开戏箱,一忽儿工夫架设好了“戏园子”,然后躲进蓝印布帏中,随着阵阵开台锣鼓,由他一个人表演的《西游记》开场了……


邵阳布袋戏将人与木偶联为一体,唱与表演融会贯通,把人的悲喜愁苦、万千情感通过巧妙的演技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。(谢震霖)

当地村民每逢举行节庆、婚嫁、祈丰收、求保平安等风俗活动经常请来布袋戏演出。而今天村子里的留守儿童、空巢老人是这场戏的主要看客。

布袋唱乾坤,独角演春秋。邵阳布袋戏又称被窝戏、扁担戏,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原始布袋戏。全国其他省市也存有各种类似的布袋戏形式,但湖南邵阳布袋戏由于地方特色鲜明,于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布袋戏源于西汉初年,兴于唐、宋,盛于明、清。表演仅需一个艺人,蜷曲在四平方尺的帷棚戏台内,用双手十指操纵六七寸高的布袋木偶。布袋戏艺人要具备三首六臂的功夫,口含“叫子”,双手各套捏一个木偶,双脚踩着击打锣鼓的绳索机关,生旦净末丑集于一人之身,还要同时兼通吹打弹唱耍各类绝活,且有板有眼。

布袋戏艺人不仅要有表演才能,还需具备雕刻手艺——担纲“主演”的木偶头像,一般都由艺人独自创作雕刻而成。偶人制作通常选用不易变形的樟木,依次开脸、定色、上光漆、穿红着绿,最后根据具体人物造型配上胡须、头发等,材质工艺虽称不上细腻华美,却也形神皆具。邵阳布袋戏多为武打戏、神怪戏、滑稽戏,《封神榜》《三国演义》《西游记》《扬孝打虎》等为常演戏目。它的乐声早期以山歌、小调、散曲为主,唱腔吸收了本地祁剧和花鼓戏的韵味,道白幽默自然,自成流派。不过民间艺人在道白、唱腔、情节方面创造性地赋予了更多朴质、天真、诙谐的元素,艺人演出时还会根据剧情随心所欲地做些改编,在绵延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,为邵阳布袋戏积聚了鲜明的地方特色。


布袋木偶堪称中国的“卡通”鼻祖。(谢震霖)

  邵阳古称宝庆,厚实的文化土壤滋养了布袋戏的发展。这种融木偶技巧、戏剧唱腔、表演技艺于一体的原生态艺术奇葩,积日累久,光彩溢目。在其鼎盛时期,邵阳地区布袋戏艺人层出不穷,有多达上百副戏担子,上云贵、下湖广、赴浙江等地逢场作戏。

旧时布袋戏“传内不传外,传男不传女”,多为父传子,子传孙,单线相授,口传身教。为了使这门古老剧种更好地驻颜益寿,绵延不断,当地政府积极扶持和鼓励布袋戏老艺人肩负“传帮带”的传承责任。眼下跟随唐师傅学艺的有老徒弟唐振鹏、大徒弟杨石强以及12岁的小徒弟唐都。

唐都是唐师傅的孙子,正在念初中,学艺全然出自与生俱来的兴趣。对此,唐师傅十分欣慰:“他从小在我身边目濡耳染,课余时间没有沉湎于流行的娱乐项目,倒是常在家中练习布袋戏的基本要领。虽说才学了两年,我希望他将来能从我手中接过这门乡土艺术的接力棒。”唐师傅浓重的邵阳口音中,传递出一段“爷孙师徒”的嫡传情缘。(谢震霖)


Copyright © 2016 东莞市邵商企业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
电话:0769-81883116 邮箱:15916811068@163.com 地址: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鸡翅岭雅迪路四辉工业园
备案编号:粤ICP备16007489号-1 技术支持: 大牛网络